起源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鬼节。是中国传统节日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和除夕、端午、中秋并称中国四大节。受中华文化的影响,越南、韩国、缅甸、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也有过清明节的习俗。
1. 上古时期的起源
清明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寒食节”。《吕氏春秋》中记载:“介子推不言禄,刘文公赏之不尽。于是逃入首阳山,抱木而燔。文公悔之,求之不得,乃下令:‘有能得介子推者,赏千金’。左右莫能得。公曰:‘吾闻贤者不焚,乃遂焚山。既而文公登首阳山,见一狐,问曰:‘子何独不去?’狐曰:‘吾故介之推也。吾闻明主不赏功臣,况赏死人乎?文公悲哀之余,于是下令禁火三日,以表哀悼,谓之‘寒食节’”。
意思就是介子推不愿接受赏赐,隐居山林。晋文公派人寻找,没有发现。有人告诉他介子推不会自己离开,于是放火烧山。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介子推母子二人相抱一棵老柳树烧死。晋文公十分痛心,下令在介子推死的这一天禁火,表示纪念,称为“寒食节”。
寒食节从介子推死后的每年的三月初开始,禁火三日。寒食节的习俗一直持续到唐代中后期。
2. 清明节的诞生
唐朝时,朝廷将寒食节和上巳节(三月初三)合并,称为“清明”。从此,“清明节”诞生。清明节继承了寒食节祭祖扫墓的传统,并增加了踏青、郊游、放风筝等习俗。
3. 清明与“清明上河图”
宋朝时,清明节已经成为重要的节日。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生动地描绘了北宋汴京(今河南开封)清明节的繁华景象,成为了我国古代风俗画的瑰宝。画中展现了人们踏青、游玩、祭扫、市集交易等各种活动。
习俗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丰富多彩,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祭祖扫墓
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就是祭祖扫墓。人们前往祖先的墓地,进行祭拜、清理坟墓、供奉祭品、焚香烧纸等活动,表达对逝者的缅怀和追思。
2. 踏青郊游
清明节也是踏青郊游的好时节。人们走出家门,到郊外踏青,赏花、放风筝、蹴鞠等。
3. 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之一。风筝又称“鸢”,是中国古代发明的。人们把写有祈愿或祝福语的纸鸢放飞到天空,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4. 吃青团
在江南地区,清明节有吃青团的习俗。青团是用艾草汁和糯米粉制作而成的。艾草有驱邪避瘟的作用,青团寄托着人们祈福消灾的愿望。
5. 植树插柳
在北方地区,清明节有植树插柳的习俗。人们在清明节这天种植树木,插柳枝祈福。
意义
清明节有着重要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1. 缅怀先人
清明节祭祖扫墓,是人们缅怀先人,表达孝心和敬意的传统习俗。
2. 踏青赏春
清明节踏青郊游,是人们亲近大自然的体现。春天是生机勃勃的季节,踏青可以愉悦身心,陶冶情操。
3. 寄托哀思
清明节放风筝,是人们寄托哀思、祈福消灾的寄托。风筝飞向天空,承载着人们对逝者的思念和美好愿望。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通过祭祖扫墓、踏青郊游、放风筝等活动,人们表达了对先人的缅怀和哀思,以及对美好未来的祈愿。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