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欣赏苏轼的一首经典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创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秋,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它抒发了词人面对历史和人生时的复杂情感,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
二、背景介绍
1. 作者: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一生宦海沉浮,仕途坎坷。
2. 背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元丰五年,他被移任汝州。
三、词文鉴赏
1. 上片:昔日盛景,今朝伤怀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古今英雄,谁堪入目?
——上片开篇,词人以磅礴的气势,展现了滚滚长江奔腾不息的画面,以及曾在此流连的历代风云人物。然而,如今物是人非,昔日的英雄早已逝去,不禁让人感叹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词人将视角拉近到赤壁的具体景物。西边的土垒、嶙峋的乱石、汹涌的惊涛,勾起了词人对三国时期周瑜火烧赤壁的想象。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词人通过对周瑜当年的丰功伟绩的追忆,感叹时过境迁,物换星移。周瑜英勇善战,娶得小乔为妻,可谓意气风发,一时的风流人物。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櫓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词人仿佛置身于当年赤壁之战的场景之中,想象周瑜运筹帷幄,挥洒自如。然而,如今故国已逝,自己却两鬓斑白,不禁自嘲笑叹。
2. 下片:人生如梦,知己难觅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下片开头,词人感怀人生如梦,虚无缥缈,不禁端起酒杯,将酒洒向江水,寄托自己的感慨。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词人登高望远,极目天涯,却找不到可以与自己共鸣的人。西风萧瑟,吹落了树叶,更添了词人的孤寂和落寞。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河阻隔,言归正苦。
——词人想要写信给远方的友人,诉说自己的情怀,却因山河阻隔而无法实现。
但使龙城飞将,不教胡马度阴山。
——词人借汉朝名将李广的事迹,表达自己虽老,但仍有报国之志。他希望像李广一样,守卫边疆,抵御外敌。
四、主题探究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主旨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
1. 时不我待,惜时伤逝:词人感怀时光流逝,英雄不再,心中有淡淡的惆怅和伤悲。
2. 人生如梦,知己难觅:词人感叹人生如梦,虚幻无常,找不到可以与自己共鸣的知己,心里感到孤独和落寞。
3. 壮志未酬,报国无门:词人虽年老体衰,但仍心怀报国之志,无奈山河阻隔,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心中有遗憾和不甘。
五、艺术特色
《念奴娇·赤壁怀古》在艺术上具有以下鲜明的特色:
1. 气魄宏大,语言豪放:词作气势磅礴,语言豪放奔放,开篇即以“大江东去”的气势,表现了词人的胸怀和豪情。
2. 对比强烈,情景交融:词人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的不同境遇,昔日盛景和今朝伤怀,营造出鲜明的对比效果,增强了情感的感染力。
3. 借古讽今,言浅意深:词人借古喻今,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追忆,抒发了个人对人生、理想和社会的感悟,具有言浅意深的特点。
六、总结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词作中的杰出代表,它以雄浑的气魄、豪放的语言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词人面对历史和人生时的复杂心境。词作通过时不我待、人生如梦、壮志未酬等主题的探讨,引发我们对生命、理想和现实的思考,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