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描写少年从军报效国家的古诗。诗歌以一位十五岁少年的视角展开,讲述了他告别父母、踏上军旅的历程。少年虽然年少,却胸怀报国之志,渴望建功立业。
2. 征途艰辛,不畏险阻
军旅生涯充满艰辛和危险。少年从军后,经历了漫漫征途的辛劳,面对了沙场征战的危险。诗中描写了“匈奴草青青,单于夜夜持酒行”的边塞景象,也展现了“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将士气概。
3. 思乡情切,寄托父母
尽管征途艰辛,但少年依然心系家乡和亲人。诗中穿插了少年的思乡之情,他“每逢塞北秋风起,思念故乡杜康醇”;他“父母亲不在,他日归来报皇恩”。少年对父母的思念和对国家的忠孝之心交织在一起,令人动容。
4. 建功立业,马革裹尸
面对沙场的残酷,少年没有退缩,而是奋勇杀敌,建功立业。诗中描绘了“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首明月满”的英雄气概,也表现了“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豪迈之情。少年最终马革裹尸,用生命捍卫了祖国的疆土。
5. 艺术特色,千古绝唱
《十五从军征》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诗歌语言朴实无华,却饱含情感;节奏明快有力,表现了少年的果敢与豪气。诗中大量运用了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6. 千古传唱,激发豪情
《十五从军征》自传入中后,广为传颂,成为千古绝唱。诗歌激发了无数少年的报国豪情,激励着他们投身军旅,保卫国家。诗歌也成为研究古代军事史和文学史的珍贵资料。
总结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描写少年从军报效国家的古诗,表现了少年的志壮情怀、征途艰辛、思乡之情、建功立业和艺术特色。诗歌自传入中后,广为传颂,激发了无数少年的报国豪情,成为千古绝唱。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