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吴越春秋》作为一部以吴越历史为经纬编纂的史籍,其中收录了大量俗文学作品,其中以《弹歌》最为脍炙人口。这首弹歌是先秦乐府的杰作,以其哀婉动人的曲调和深刻隽永的歌词流传千古,至今仍令人回味无穷。
一、弹歌的产生和流传
《弹歌》原为吴地民歌,相传是越王勾践打败吴国之后,吴人感怀国破家亡之痛而作。后被辑录于《吴越春秋》,成为久传不衰的乐府名篇。自汉代起,弹歌便广为流传,文人雅士争相吟诵,并对其进行再创作,出现了大量的和诗、拟作。
二、弹歌的艺术特色
1. 哀而不伤
《弹歌》以哀伤为基调,但又并非一味沉湎于悲痛之中。歌词中流露着国破家亡的悲愤,却也透着一丝坚忍和希望。这种哀而不伤的情怀,正是先秦人民在乱世中特有的精神写照。
2. 短小精悍
弹歌仅有四句,每句五言,语言简洁明了。但短短二十个字却勾勒出了吴国覆灭的惨烈场景和吴人内心的悲愤与无奈。这种短小精悍的艺术形式,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3. 韵律谐美
弹歌的韵脚为“歌”、“何”、“和”、“过”,押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此外,歌中还运用了大量的比兴手法,以自然景物寄托情感,增强了歌曲的意蕴和感染力。
三、弹歌的经典歌词
弹歌的歌词至今仍脍炙人口,其经典性在于:
1. 首句《越人歌》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这首越人歌表达了越人对王子勾践的倾慕和感激之情,流露出乱世之中渴望明君贤臣的迫切愿望。
2. 《弹歌》
“客途漫漫,驾言念归。不知何处,苔痕上阶。绿水悠悠,白日西垂。家在何处,日暮乡关。”
这首弹歌是吴国战败后吴人流离失所的写照,抒发了背井离乡的愁绪和对故乡的思念。
4. 《归雁歌》
“鸿雁兮飞,千里远兮,不知归兮。征夫兮远游,独在异兮。心之忧兮,何日已兮。”
这首归雁歌以鸿雁寄托羁旅之情,表达了征夫思乡、盼归的迫切心情。
四、弹歌的文化影响
《弹歌》作为先秦乐府的经典,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文学创作
弹歌的哀伤情怀和短小精悍的艺术形式为后世的诗人提供了借鉴。从屈原的《离骚》到李白的《将进酒》,都可见弹歌的影子。
2. 音乐传承
弹歌的曲调也流传不衰,后世出现了大量的弹歌变奏曲。在昆曲、京剧等传统戏曲中,仍能听到弹歌的余韵。
结语
《吴越春秋弹歌》是先秦乐府的瑰宝,以其哀婉动人的曲调和深刻隽永的歌词,跨越时空,成为千古不朽的艺术珍品。它不仅记录了吴越国的历史,也反映了乱世中人们的情感和精神,为我们了解先秦时期社会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