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苏轼,北宋著名词人,以其豪放不羁、情感真挚的词作而闻名。其代表作《水调歌头》,又名《明月几时有》,更是千古絶唱,为后世所津津乐道。
2. 词作背景
《水调歌头》创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彼时苏轼正被贬黄州,心情抑郁愤懑。中秋佳节,苏轼在庭院赏月,感怀身世,遂赋此词。
3. 词作文本
原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 译文赏析
明月几时有?
明月自古存在,不知何时出现?仰头问苍天,寄托对故土的思念。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想象自己在月宫,不知今晚是何年何月。流露出身处异乡,时间流逝的茫然感。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渴望乘风回归故里,却担心月宫楼阁过高,承受不住寒冷。隐喻仕途坎坷,难以复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在月色下起舞,与自己的影子为伴。相比于人間的悲欢离合,显得更为逍遥自在。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明月穿过红漆的楼阁,照亮低垂的丝绸屏风,陪伴着我彻夜不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明月不应该带有怨恨,为何每次与人分离时才变得圆满?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生难免会有悲欢离合,月亮也会经历阴晴圆缺,自古以来都是如此。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虽然身处异乡,但仍祝愿亲人朋友身体康健,共同赏月。表达了对亲友的思念和祝福。
5. 艺术手法
拟人化:将明月拟人,赋予其情感色彩。
反问设疑:通过发问,表明自己的思绪万千,寄托了复杂的感情。
对比比喻:比较人间与月宫,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
借景抒情:通过赏月,抒发对故土的思念和仕途的感慨。
6. 主题思想
《水调歌头》抒发了作者在贬谪中的复杂情感。既有对故乡的思念,也有对仕途的失望;既有对现实的无奈,也有对未来的祈愿。全词以明月为意象,营造出一种既壮美又悲凉的意境,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感悟和希望。
7. 影响与评价
《水调歌头》被誉为宋词中的绝唱,千百年来广为传唱。其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对后世词坛产生了深远影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