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风雨交加,思念之情油然而生。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纷纷以诗词寄托对逝者的缅怀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以下精选六首清明古诗,感怀逝者,追思往昔,寄托哀思。
1. 杜牧《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描绘了清明节时节细雨纷飞的凄凉景象,行人纷纷踏上归途,心中充满离愁别绪。诗人巧妙借用牧童的指引,引出杏花村,暗示了饮酒可以暂时忘却心中的悲伤。
2. 韩愈《寒食》
寒食清明两相连,伤心千里故园天。
明朝乌鹊喜高柳,岁岁衔泥护我来。
寒食节与清明节相邻,诗人身处异乡,思念故乡之情更加浓烈。乌鹊在高柳上衔泥筑巢,让诗人倍感温暖和慰藉,仿佛亲人在默默守护着自己。
3. 王维《清明》
忽闻山寺钟,惊觉眠中梦。
春雨润花草,时节祭先亡。
清晨时分,寺庙的钟声唤醒了沉睡的诗人,他意识到清明节已至。春雨润物细无声,正是祭奠先人的时候。诗人以清新淡雅的笔触,寄托了对逝者的追思和哀悼。
4. 白居易《寒食日偶题》
寒食日,寒食后,禁火不许生。
一罐金银在,三杯木樨清。
寒食节期间,禁止生火做饭,诗人只能在冷清中度过。但诗人乐观豁达,他准备了一罐金银(酒)和三杯木樨清(茶),独自品味着节日的味道。
5. 苏轼《寒食》
寒气渐尽阳气回,寒食无酒亦可挥。
健步试春风,浩歌怀故知。
寒食节已过,天气渐渐转暖。诗人虽然没有酒,但仍然可以用浩歌来追思故人。他健步试风,表达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6. 柳永《追思》
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往昔时光的感慨。东风吹拂,勾起诗人对故国的回忆。曾经繁华的故国如今已不堪回首,只剩下苍凉的雕栏玉砌。诗人感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不禁生出无限惆怅。
以上六首清明古诗,或凄婉感伤,或乐观豁达,或追思往昔,或寄托哀思,都以诗人的独特视角刻画了清明节的特殊氛围和情感体验。它们不仅是清明时节的经典吟诵,更是中华文化中珍贵的精神财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