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此诗是一首送别诗,表现了诗人对好友李判官的惜别之情和对他的美好祝愿。
正文
1. 黄河远上白云间
2. 一片孤城万仞山
3. 羌笛何须怨杨柳
4. 春风不度玉门关
逐句注音
1. 黄河(huáng hé):中国境内第二长的河流。
2. 白云(bái yún):浮在空中的水汽凝结成的白色云块。
3. 孤城(gū chéng):孤立无援的城市。
4. 万仞(wàn rèn):形容山高。一仞约合八尺。
5. 羌笛(qiāng dí):羌族人吹奏的一种乐器。
6. 杨柳(yáng liǔ):一种落叶乔木,枝条柔韧。
7. 春风(chūn fēng):春天里的风。
8. 玉门关(yù mén guān):汉代设置在今甘肃敦煌市的关隘。
逐句解释
1. 黄河远远地流向天边,隐没在白云之中。
2. 一座孤独的城池屹立在万仞高山之下。
3. 何必用羌笛吹奏出忧伤的曲调,抱怨杨柳的柔弱?
4. 春风无法吹拂到远在玉门关外的边塞地区。
情感分析
这首诗通过对黄河、孤城、羌笛和杨柳的生动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好友李判官的以下情感:
惜别之情:诗人用“黄河远上白云间”比喻好友即将远行,从此相隔千里,难以相见。
勉励之情:诗人用“羌笛何须怨杨柳”委婉地劝告好友不要过于忧伤,要勇往直前,建功立业。
祝愿之情:诗人用“春风不度玉门关”表达了对好友前途的担忧,希望他能够平安归来。
艺术特色
这首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具有以下艺术特色:
对比鲜明:以“黄河”的辽阔雄壮与“孤城”的渺小脆弱形成对比,突出边塞环境的险恶。
比喻生动:用“羌笛”比喻好友的愁绪,用“杨柳”比喻远行的艰辛,形象而贴切。
意象丰富:黄河、白云、孤城、万仞山、羌笛、杨柳等意象的巧妙运用,???????????????????????????????????????????
韵律和谐:全诗采用七言绝句的格律,音调铿锵,节奏明快,朗朗上口。
后世影响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在唐诗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后世广为传诵,并被收录于各种文学作品中。其中,第三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流传甚广,成为人们表达离愁别绪的经典名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