纹丝不动,一个成语,形容十分稳定,一动也不动。它源自《诗经·大雅·生民》中的一句诗:“视尔不臧,我思不远,我思不远,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这句诗的大意是:我见你智慧不足,我的思绪难以长久。我的思绪难以长久,神灵的思绪难以企及,又怎能射中神灵的思绪呢?
典故溯源
相传,在商朝末期,纣王昏庸无道,暴虐成性。周武王姬发顺应民心,兴兵讨伐纣王。在牧野之战中,纣王的大军一触即溃,纣王本人也死于乱军之中。周武王建立周朝后,为了巩固政权,便命姜子牙制定礼法,规范人们的行为。姜子牙将周朝的礼法编纂成书,称为《礼记》。
《礼记》中有一篇名为《射义》的文章,其中记载了一个关于“纹丝不动”的典故。文章说:周武王建立周朝后,有一次举行射箭比赛。姜子牙负责设置靶子。为了考验射箭者的技术,姜子牙命人将靶子设置得非常远,并且规定只有射中靶心才能获胜。
当时,有一个名叫吕尚的人参加了射箭比赛。吕尚是一位高明的射手,他拉开弓箭,瞄准靶心,一箭射出。箭矢划破长空,准确无误地射中靶心。姜子牙见吕尚射箭如此神勇,不禁赞叹道:“纹丝不动,神乎其技!”
含义解读
“纹丝不动”这个成语,本义是指箭矢射中靶心,一动也不动。后来,这个成语逐渐被引申为形容十分稳定,一动也不动。例如:
(1)这座大楼固若金汤,纹丝不动。
(2)他的立场坚定不移,纹丝不动。
(3)这块巨石重达千斤,纹丝不动。
用法举例
成语“纹丝不动”在现代汉语中,用法广泛,既可以用作形容词,也可以用作动词。
1. 用作形容词
(1)形容物体稳定,一动不动
这座雕像栩栩如生,纹丝不动。
(2)形容人的意志坚定,不动摇
他意志坚定,面对诱惑,纹丝不动。
(3)形容局面稳定,没有变化
目前的局势十分稳定,纹丝不动。
2. 用作动词
(1)表示物体停滞不动
巨石纹丝不动地矗立在山顶。
(2)表示人的意志坚定不动摇
面对强敌的压迫,他纹丝不动。
(3)表示局面没有变化
目前的局势纹丝不动,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艺术赏析
成语“纹丝不动”不仅是一个常用的汉语词汇,而且在艺术创作中也经常被引用,用来形容人物形象的稳定性和坚毅性,或是衬托场景的寂静和安详。
例如,在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诗中,就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句子。诗中描绘了庐山瀑布飞流直下的壮观景象,其中“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句,就运用了“纹丝不动”的意象,形象地描绘出瀑布从天而降的宏伟气势。
结语
“纹丝不动”是一个寓意深刻的成语,它不仅可以形容物体的稳定和人的坚定,还可以衬托场景的寂静和安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各类事物的稳定和可靠,在艺术创作中,也可以引用这个成语来丰富作品的意境和感染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