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东吴大帝孙权,在位期间,重视人才培养,曾多次颁布诏书,勉励臣僚及子弟勤奋学习,提升自身修养。其中,他发表的一篇劝学文章,更成为后世传诵的典范,激励无数后人发奋求学。
孙权劝学的原文
1. 学业
学业者,博学乎道也。道何由而博?不由师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 知己
夫君者,人伦之至也。然君而不自知,其为君也,终不明矣。知己者,明乎得失也。得失安能自明?得失不明,将焉得而自知?
3. 勤奋
学业之道,博学而笃志也。笃志者,勤而行之也。勤而行之者,安有不获?不获者,皆不勤不笃之所致也。
4. 实践
夫学也者,行之而知其善也。不学而知其善者,吾未之有也。学而不求其用,其为学也,终无用矣。
5. 持之以恒
夫学贵乎恒。恒而不怠,则进步不止。怠而不恒,终无所成。
6. 虚心问道
夫问者,求知于人者也。求知于人,必以虚心求之。虚心求之,则无所不知。知无所不知,则学无所不通矣。
7. 择师而从
师者,人之范也。范正则人正,范不正则人不正。故择师不可不慎。慎之而慎之,而后择之。
8. 诲人不倦
为师者,诲人不倦。教无倦者,其学必益。学既益,则渊源日深矣。
孙权劝学的解读
1. 学业的真谛
孙权指出,学习的目的是博学于道,即广泛学习各方面的知识。而博学的途径在于向老师求教,因为老师可以传授知识、解答疑惑。人不可能天生就什么都知道,遇到疑惑不向老师求教,疑惑就会一直存在,无法解决。
2. 知己与明君
君子是人伦关系中的最高境界。然而,如果不认识自己,就无法成为一个明君。认识自己就是明白自己的得失,而得失不可能是靠自己就能明白的。得失不明,也就无法认识自己。
3. 勤奋和坚持
学习之道在于博学善思,笃志而行。勤奋努力地去做,怎能没有收获呢?没有收获,都是因为不勤奋、不坚持的原因。
4. 实践的意义
学习的目的是在实践中检验知识的正确性。不学习而妄言知道,是根本不可能的。学习不求其用,最终不会有任何用处。
5. 持之以恒
学习贵在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懈怠,进步就永不停歇。懈怠不坚持,最终一事无成。
6. 虚心问道
提问的人是为了向别人求取知识,向别人求取知识,一定要虚心求教。虚心求教,就能无所不知。知道无所不知,学习就没有不通的地方了。
7. 选择合适的老师
老师是人的榜样,榜样正确,人也会正确;榜样不正,人也会不正。因此,选择老师不可不慎重,要经过深思熟虑后再决定。
8. 诲人不倦
作为老师,要诲人不倦,不断启发和教育学生。教诲不倦,学生的学业必定大有长进。学业大有长进,学识渊源也会日益深厚。
孙权劝学的意义
孙权的劝学文章,不仅是对其子弟的教导,也是对后世的一种启发和激励。这篇文章深刻阐述了学习的真谛、知己与明君的道理、勤奋与坚持的重要性、实践的意义、持之以恒的精神、虚心问道的态度、选择合适老师的必要性和诲人不倦的境界。
文章中字字珠玑,句句箴言,激励着无数后人发奋求学,提高自身修养,从而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