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文
①从文州明道堂西渡江,至锦屏山,过清溪四五里,忽逢石潭。溪水西流,潭西南隅,一支流贯其下。潭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洲,为渚。中涵流表,其间多文石。鱼细石,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山高数十丈,临潭陡绝,寒岩绝壁,尽生修篁,靡靡拂水。南畔,山卷而下,前有二桃,三杏,一丛,一树,夹道而生。其花溢流岸,芳香袭人。
④既渡,寻源上山。山势嵯峨,势不可攀。由此遂穷,而南望,见有瀑布悬崖,飞流百丈,激石成沫,吼声震谷。又循其崖而下,窥其源。则潭之西南隅也。
⑤余徘徊潭上至晚,流连忘返,将归而忘味。
二、翻译
①从眉州的明道堂往西渡过岷江,来到锦屏山,越过清溪四五里,突然遇到一个石潭。溪水向西流,石潭的西南角有一支流汇入其中。潭中的水格外清澈,整个潭底都是石头。靠近岸边,石头卷曲着凸出水面,有的形成沙洲,有的形成小岛,还有的形成浅滩。水面上布满了水草,水草丛中生长着许多形状精美的石头。水中的鱼可有上百条,它们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依附的物体。阳光直射到潭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鱼儿一动不动,突然又游得远了,来去自由,忽远忽近。它们似乎和游人很亲密。
②潭西边的山有数十丈高,靠近潭边非常陡峭,光秃秃的岩石绝壁上长满了翠竹,竹叶随风拂动水面。南面,山势向潭边延伸,山前有两棵桃树,三棵杏树,一丛一树,生长在路的两旁。它们的鲜花开得越过溪岸,芳香扑鼻。
③我渡过小石潭,顺着水流向上游山。山势高峻险要,几乎无法攀登。我走到这里已经到了尽头,向南望去,只见瀑布从悬崖上飞泻而下,水花飞溅,激起浪花,轰鸣声震动山谷。我又沿着悬崖往下走,查看瀑布的源头。原来瀑布是从石潭的西南角流出的。
④我徘徊在潭边直到傍晚,流连忘返,直到要回去了才想起离开。
三、小石潭记的美学特点
1. 意境优美,语言生动
小石潭记描写了小石潭风景的优美。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力,生动的语言,将小石潭的美景展现在读者面前。文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鱼细石,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前有二桃,三杏,一丛,一树,夹道而生。其花溢流岸,芳香袭人”,这些描写将小石潭秀丽的自然风光勾勒得淋漓尽致。
2. 情景交融,情景兼美
小石潭记既注重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也注重对游人情感的抒发。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自然景物中,使景物富有情趣。文中,“余徘徊潭上至晚,流连忘返,将归而忘味”,这句描写表现了作者对小石潭的喜爱,流连忘返的情感。
3.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小石潭记在结构上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先总写石潭的方位和环境,然后逐一描写潭中的水、鱼、花、树、山、竹等景物,最后再总述作者流连忘返的情感。整个文章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4. 语言自然朴实,富有感染力
小石潭记的语言自然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富有感染力。作者善于选用生动的语言,将景物描绘得栩栩如生,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文中,“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描写鱼儿的句子,生动而形象,让人仿佛看到了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的游动。
四、小石潭记的文学价值
小石潭记是小石潭自然风景的写照,也是作者情感的抒发。文章语言优美,意境优美,情景交融,结构严谨,是一篇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对后世游记 散文的写作成就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古代游记散文中的瑰宝。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