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词语考据
“三军可夺帅也”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原句为:“项羽闻之,笑曰:‘彼可取而代也。’遂遣当阳君彭越将兵往。项羽使人谓沛公曰:‘闻沛公欲王关中,吾为沛公约。’沛公曰:‘谨遵大将军之命。’彭越兵败,项羽使刘贾谓沛公曰:‘彭越叛楚。今三秦兵皆已降沛公,唯独楚兵不降。沛公欲王关中,何不因楚兵未附,尽击灭之,而反使他将独有此功?’沛公以为然。于是遣刘贾如楚军,诈为太子,告楚军沛公欲袭楚军,令楚军击之。楚军果中计,三军大乱。汉军趁势攻击,楚军溃不成军。”
“夺”在句中作动词,意为“抢夺”“夺取”。
2. “夺帅”之解
“夺帅”即“抢夺将领”,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智谋夺帅
智谋夺帅是指通过计策谋略,迫使对方将领投降或叛变。如上文所述,刘邦利用刘贾扮成太子,诈称项羽要袭击楚军,使得楚军内部分裂,韩信趁机攻击,最终夺取了项羽的军队。
(2)武力夺帅
武力夺帅是指通过军事行动,直接击败或消灭对方将领。如汉高祖刘邦与楚霸王项羽的垓下之战中,刘邦集中优势兵力,围困项羽于垓下,经过多次激战,最终击杀了项羽,一举夺取了楚军。
(3)反间夺帅
反间夺帅是指通过离间计,挑拨对方将领之间的关系,使其互相猜疑,最终倒戈相向。如三国时期,曹操派人向关羽散布流言,称刘备想夺取荆州,导致关羽与刘备产生了误会,最终关羽投降了曹操。
3. “夺帅”之意义
“夺帅”在军事斗争中具有重大的意义:
(1)直接削弱敌方实力
夺取对方将领,意味着直接削弱了敌方的指挥系统,使其战斗力下降。
(2)瓦解敌军士气
将领是军队的灵魂,帅被夺,士气必衰。敌军失去将领的指挥,往往会惊慌失措,难以组织有效的抵抗。
(3)增强己方信心
夺取对方将领,不仅能削弱敌方,还能增强己方的信心。己军将士看到对方主将被擒,会士气大振,从而提高战斗力。
4. “夺帅”之难
“夺帅”虽然意义重大,但实施起来却非常困难。一方面,将领往往身处重兵保护之下,直接夺取难度极大;另一方面,将领对自己的军队有极强的控制力,要使其投降或叛变,需要极高的智谋和手段。
5. “夺帅”之案例
历史上,有很多“夺帅”成功的案例,如:
(1)韩信“背水一战”夺取魏王豹
(2)刘邦“十面埋伏”夺取项羽
(3)曹操“赤壁之战”夺取周瑜
6. 结语
“三军可夺帅也”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它强调了夺取将领对于军事斗争的重大意义,同时也揭示了“夺帅”的困难性。在战争中,如果能成功夺取对方将领,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