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掌握文中重要人物的主要事迹。
2. 理解文中所蕴含的深沉哀痛和崇高情怀。
3. 培养爱国情怀,弘扬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
1. 主要人物的事迹:李公仪、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
2. 作品所表达的深沉哀痛和崇高情怀。
三、教学难点
1. 对文中典故、历史背景的理解。
2. 对文中隐晦含义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
1. 教师:备课、查阅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2.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五位主人公的基本事迹。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以五位唐代文学家被贬、去世的史实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人物生平介绍
(1)李公仪:朝廷重臣,因正直被奸臣诬陷,贬死崖山。
(2)韩愈:文学巨匠,因谏迎佛骨得罪皇帝,贬官潮州。
(3)柳宗元:文坛领袖,因参加永贞革新失败,贬官柳州。
(4)刘禹锡:才华横溢,因写《乌衣巷》讽刺朝政,贬官朗州。
(5)白居易:诗坛巨匠,因作《秦中吟》触怒权贵,贬官江州。
3. 文本分析
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结构、内容和情感:
(1)结构:三段式,分别记叙五人的遭遇、哀悼之情和评价。
(2)内容:记述五位文学家的生平、功绩、不幸遭遇和作者的哀悼。
(3)情感:深沉的哀痛、激愤之情和对五位先贤的崇敬。
4. 隐晦含义探究
引导学生分析文中隐晦的含义:
(1)“呜呼,先辈有归而不得。”暗指被贬官员不得归朝。
(2)“噫,此五君子者,无罪而见贬。”讽刺奸臣当道,忠奸不分。
(3)“公乎,齐乎,周乎,鲁乎?吾未知乎!”表达作者对故人的追思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5. 主题概括
总结文章的主题:
(1)哀悼五位先贤的不幸遭遇。
(2)谴责奸臣迫害忠良。
(3)弘扬先贤的品格和精神。
6.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联系其他历史事件和人物,讨论奸臣当道、忠奸不分对国家和人民的影响。
7. 课堂小结
总结学习重点和难点,强调作品的思想教育意义。
六、教学反思
1. 注意对文本的深入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文中隐晦含义。
2. 加强背景知识的补充,有助于学生理解人物遭遇和作品主题。
3.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体会作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