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啼的本义:哭泣,哀鸣
啼,本意是指哭泣或哀鸣。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形容人的悲伤、痛苦或动物的哀鸣。如:
“啼鸟不知何处去”(唐·王之涣《凉州词》)
“啼猿知夜长”(唐·杜甫《春望》)
“泪眼朦胧啼欲断”(唐·李商隐《无题》)
2. 啼的引申义:声音哀婉,声情动人
啼也可以引申为声音哀婉动听,声情动人。如:
“啼莺应恨梨花落”(唐·朱庆馀《咏梨花》)
“啼竹风多,泣梅雨足”(宋·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杜鹃啼血染山红”(唐·李白《蜀道难》)
3. 啼组成的成语和俗语
啼组成了许多成语和俗语,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如:
啼笑皆非:既好笑又可悲
闻鸡起舞:形容勤奋好学
啼血长歌:形容悲痛欲绝
杜鹃啼血:比喻失意后的哭泣和哀鸣
千呼万唤始出来:形容期盼已久
4. 诗词中的啼字
啼字在诗词中运用广泛,既可以表现悲伤、哀怨的情绪,也可以寄托作者的感怀和情志。如: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孤月婵娟好,应照离人妆镜楼。红笺小字,说尽生平事。凝情处,私语惹人猜。一结同心缔永世,长伴婵娟到白头。但得月华照我影,start_mark何劳啼鸟唤春柔。” (宋·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这首词是李清照思念远方丈夫之作。“一结同心缔永世,长伴婵娟到白头”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执着和坚贞。而“何劳啼鸟唤春柔”一句,则寄托了作者对丈夫早日归来的殷切期盼。
“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宋·陆游《示儿》)
这首诗表达了陆游收复中原失地的强烈愿望。“家祭无忘告乃翁”一句,饱含着作者对自己一生的遗憾和对后人的期望。而“但悲不见九州同”一句,则寄托了作者对国家统一和民族昌盛的深切期盼。
5. 啼组成的诗词
啼组成的诗词数不胜数,既有表达悲苦哀怨之情的,也有抒发爱国情怀和人生感悟的。如: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道、州桥亭畔。去年与君别离后,一向音书断。” (宋·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唐·李白《送友人》)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秋风吹下。” (唐·杜牧《山行》)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这些诗词中,啼字的使用或哀婉动人,或气壮山河,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和意境之美。
结语:
啼,一个看似简单的字,却承载着丰富的感情和寓意。从哭泣哀鸣到声音哀婉,从成语俗语到诗词名篇,啼字在中华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它不仅记录了人类的喜怒哀乐,也寄托了作者对人生、世事和国家的情感与思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