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释义与出处
“三而竭”一词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曾子曰:‘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可谓矣。’子曰:‘君子有三恕:强恕而不愤怒,且恕己者,吾亦恕之;凓恕而薄伐,我不欲正,彼亦勿正。曾子曰:‘凓恕而薄伐,可谓矣。’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三而竭”中的“竭”字,本意为枯竭,引申为达到极致,本句的意思是:君子在三种情况下会达到极致。
二、“三而竭”的内涵
《论语》中记载的“三而竭”,是对君子品德要求的最高境界。
(1)望之俨然,即之也温
君子在远处看起来威严庄重,近前相处却温和亲切。这体现了君子内在的修养和儒家“礼”的思想。君子在外应端庄持重,以礼待人,但内心却仁慈宽厚,待人接物时彬彬有礼、平易近人。
(2)听其言也厉,闻其行也迩
君子说话时严肃认真,但做事却务实亲民。这体现了君子“言必行,行必果”的原则。君子在为人处世上严于律己,注重言行一致,说话时言辞谨慎,但做事却务实亲民,以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诺言。
(3)强恕而不愤怒,且恕己者,吾亦恕之;凓恕而薄伐,我不欲正,彼亦勿正
君子在宽恕他人方面有三种境界:强迫自己去宽恕别人却不发怒;别人宽恕自己,自己也宽恕别人;宽恕别人却轻视自己的行为,自己不希望别人纠正自己的错误,别人也不要纠正自己的错误。这体现了君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思想。君子在待人接物时心胸宽广,能够体谅和包容他人的过错,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三、“三而竭”的启示
“三而竭”是君子品德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为人处世的准则,对我们有以下启示:
(1)内外兼修,注重表里如一
“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告诉我们,君子不仅要注重外在的形象,更要注重内在的修养。只有表里如一,才能让人既敬畏又亲近。
(2)言行一致,践行君子之道
“听其言也厉,闻其行也迩”告诉我们,君子说话时要言辞谨慎,但更重要的是要以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诺言。言行一致,才能让人信服和追随。
(3)宽以待人,严于律己
“强恕而不愤怒,且恕己者,吾亦恕之;凓恕而薄伐,我不欲正,彼亦勿正”告诉我们,君子在待人接物时要宽容大度,能够体谅和包容他人的过错,并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时,君子也要严于律己,不断反省和改正自己的错误。
总之,“三而竭”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君子品德的最高境界,也是为人处世的准则。学习和践行“三而竭”的精神,有利于我们提高自身修养,完善人格,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建文明有序的社会。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