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相如(约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17年),西汉伟大的文学家,赋家之祖,是我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大旗的最早树立者。他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他的赋在两汉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在赋史上成就最高,开一代风气之先。司马相如作品多以富丽堂皇的辞藻,绮丽的想象,长篇铺叙,描摹细腻,铺华扬厉著称,其中最著名的有《子虚赋》、《上林赋》、《长门赋》等。
一、《子虚赋》
《子虚赋》是司马相如赋作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篇。这篇赋作取自战国纵横家列子所撰《列子·汤问》异物志一章,叙述楚国公孙子虚游说秦国的故事。其内容虚构了楚国公孙子虚与秦穆公在殿上对话的场景,全篇以子虚为代言人,借子虚之口,极力铺陈秦国国力强盛,富饶无比,秦穆公仁慈友好,而东方六国却细小狭隘,闭塞愚顽,君主残暴,百姓贫苦。
整篇赋作洋洋洒洒,铺采扬厉,极尽渲染之能事,把秦国描绘成富丽堂皇、物产丰饶、四海宾服的天府之国,大肆渲染秦国幅员之辽阔,人口之众多,军力之强盛,国力之雄厚,而对东方六国却极尽贬低之能事,百般丑化,刻画得猥琐不堪、不堪一击,渲染六国国君残暴无道,百姓水深火热,怨声载道,民不聊生。
《子虚赋》在艺术手法上具有鲜明的特点,其特点之一便是大量的夸张比喻,赋中将秦国的疆域比作“九天阊阖”,秦国的都城咸阳比作“六合之际”,秦穆公比作“天潢之龙”,东方六国比作“宵小之辈”,将六国国君比作“盗跖曾参”,这些夸张比喻运用得恰到好处,使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极大地渲染了秦国的强大和六国的弱小。
《子虚赋》的另一个特点便是铺陈扬厉,作品在描写秦国时,极尽铺陈扬厉之能事,大肆渲染秦国国土辽阔,物产丰富,君臣仁慈,百姓富足,而对东方六国则极尽贬低之能事,百般丑化,刻画得猥琐不堪、不堪一击,渲染六国国君残暴无道,百姓水深火热,怨声载道,民不聊生。这种铺陈扬厉的手法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得作品充满了讽刺意味,有力地揭示了秦国强大和六国衰微的社会现实。
二、《上林赋》
《上林赋》是司马相如继《子虚赋》之后又一篇著名的大赋。这篇赋作描写了汉武帝的上林苑的壮丽景色和丰富的物产,通过对上林苑的描绘,歌颂了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整篇赋作洋洋洒洒,铺采扬厉,极尽渲染之能事,把上林苑描绘成一座人间天堂,一座富丽堂皇、物产丰饶、奇珍异兽荟萃的皇家园林。赋中对上林苑的山水风光、奇花异草、珍禽异兽、亭台楼阁、宫殿苑囿进行了详细的描绘,极力渲染了上林苑的富丽堂皇和物产丰富,这既表现了汉武帝对上林苑的喜爱,也表现了作者对汉武帝的歌颂。
《上林赋》在艺术手法上继承了《子虚赋》的铺陈扬厉的特点,同时也有自己的创新。其特点之一便是大量运用比喻,赋中将上林苑比作“昆仑之丘”,将上林苑的花木比作“瑶草奇葩”,将上林苑的珍禽异兽比作“鸾凤仙鹤”,这些比喻运用得恰到好处,使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极为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上林苑的壮丽景色和丰富物产。
《上林赋》的另一个特点便是运用排比,赋中大量运用排比句式,如“奇树重碧,曾阜相,离离离,郁郁郁。”“禽羽嚼奇,毛羽革革,膏泽肥羜,状态踊踊。”“宫馆严丽,宛若画图,桂树丛生,冬夏生。兰圃郁蒸,荷花含英。”这些排比句式运用得恰到好处,使作品显得气势磅礴,节奏感强,给人一种美轮美奂、赏心悦目的感觉。
三、《长门赋》
《长门赋》是司马相如在汉武帝宠幸卫子夫后,思念前妻卓文君所作的一篇抒情赋。这篇赋作描写了卓文君在汉武帝长门宫幽居时的痛苦和思念之情,通过对卓文君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卓文君的思念和对汉武帝冷落的愤恨。
整篇赋作洋洋洒洒,铺采扬厉,极尽渲染之能事,把卓文君描绘成一个美丽、贤淑、多才多艺、情深意重、遭际不幸的女子。赋中对卓文君的容貌、才情、性格、遭遇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极力渲染了卓文君的美丽动人、才华出众、情深意重、遭际不幸,这既表现了作者对卓文君的深情厚意,也表现了作者对汉武帝冷落的愤恨。
《长门赋》在艺术手法上继承了《子虚赋》和《上林赋》的铺陈扬厉的特点,同时也有自己的创新。其特点之一便是大量运用比喻,赋中将卓文君比作“婵娟之月”,将卓文君的容貌比作“芙蓉出水”,将卓文君的才情比作“风华绝代”,这些比喻运用得恰到好处,使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极为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卓文君的美丽动人、才华出众、情深意重。
《长门赋》的另一个特点便是运用排比,赋中大量运用排比句式,如“进不敢言,退不敢出,非嘉而去,坐视而愚。”“奉君之欢心,远奉君之明德,思君之乐,瞻君之光。”“内怀忧思,心烦意乱,服食不进,寝寐不甘。”这些排比句式运用得恰到好处,使作品显得气势磅礴,节奏感强,给人一种美轮美奂、赏心悦目的感觉。
结语
司马相如作为汉赋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其铺陈扬厉、极尽渲染、富丽堂皇的文风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