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平简介
王建(约848-918年),字仲初,唐末诗人、词人。生于河中府郃阳县(今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其父早亡,家贫,早年依附藩镇,曾任蜀地幕僚。后入唐僖宗朝,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唐昭宗时,因屡上封事,触怒权臣,出京贬官,历任江都、苏州等地刺史。晚年罢官归隐,卒于苏州。
二、文学成就
1. 诗歌
王建一生创作诗歌约400首,其中以七绝见长,风格清丽自然,情景交融,颇具盛唐气象。其代表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和《秋夜曲》广为传诵。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描绘了中秋夜望月怀远的思绪,语言婉转,意境清幽: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秋夜曲》则表达了漂泊异乡的孤独愁绪,情调悲凉,感人肺腑:
"黄昏独坐柏堂前,碧云初起日沉山。
长安一片月,万里故人心。"
2. 词作
王建是唐代杰出的词人之一,被后人尊为"花间派"词风的开山鼻祖。他善于运用白描手法,描绘细腻生动的生活场景,将民间俚语俚俗融入词中,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词风。
其代表作《宫词》生动刻画了宫廷生活中的悲欢离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金陵怀古》则展现了历史兴衰的感慨:
"六代豪华春梦残,空余瓦砾吐悲酸。
旌旗半卷星河落,鼓角连营月满山。"
3. 杂文
王建还留有少量杂文传世,内容多为政治议论和社会风情。其中,《中书省议事状》议论唐末科举制度的弊端,提出改革建议;《苏州谢上表》则反映了唐末地方藩镇割据的现状。
三、后世影响
王建的诗词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七绝清丽婉转,成为盛唐绝句的代表,被历代诗人所推崇。他的词作创立了"花间派"词风,为宋词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宋代以降,王建的诗词备受推崇,被编入《唐诗三百首》和《全唐诗》。苏轼、陆游、朱淑真等著名诗人都曾师承王建的词风。
四、总结
王建是唐末词苑的先驱,其诗词清新委婉,情景交融,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开创的"花间派"词风为宋词的兴盛铺平了道路,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位诗人词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