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文
景祐二年,范仲淹知饶州。有奇童,能诗,笔态绝世。仲淹见而叹曰:“此子他日必能名世。”询之,曰:“庐陵人也,姓方,名仲永,世隶耕。”仲淹奇之,与之厚。居三年,仲淹复来,问之,仲永已废然不能复为诗矣。
仲淹问其故,仲永答曰:“上口能言,口不能言,心亦不能言。”仲淹曰:“彼与之能为诗,岂不与之能语邪?”仲永答曰:“非也。彼取诸怀中,口出者不穷,遂以为常。然今自知口出者无处容也。欲语人,已不能言乎!”
仲淹因叹曰:“方仲永之为人也,世必有才,才必有意,意必明。明而无学,则黯然而成昏。学而不厌,则温故而知新。彼其才明也,固由禀赋。然禀赋既成,需学以涵养之,养之以学,故其明不得灭。才能不学,故泯泯焉。此仲永之所以伤也!”
2. 注释
景祐二年:宋仁宗景祐二年,即公元1035年。
饶州:今江西省波阳县。
奇童:天才儿童。
笔态绝世:书法超凡脱俗。
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
废然:衰退的样子。
上口能言,口不能言,心亦不能言:嘴上能读出来,但嘴里说不出,心里也表达不出来。
然:然而。
无处容:无处容纳。
泯泯焉:泯灭无光的样子。
3. 分析
范仲淹这篇《伤仲永》主要讲述了一位天才神童方仲永幼年聪慧,能赋诗作对,长大后却泯然众人的故事,表现了作者对天才教育的深切忧虑。
3.1 方仲永的天才
文中的方仲永,自幼聪慧过人,能诗笔绝世,小小年纪就名声在外。连范仲淹这样的大文豪都惊叹他的才华,预言他将来必能成名。可见,仲永的天生禀赋确实非同凡响。
3.2 仲永的没落
然而,方仲永的才华却未能延续下去。三年后,范仲淹再次见他,发现他已经不能再写诗了。仲永解释说,小时候他作诗得心应手,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逐渐意识到自己的知识积累不足,所作之诗失去了内涵,因此失去了创作能力。
3.3 天才教育的缺失
方仲永的没落,原因在于他的教育出现了偏差。他虽然天赋异禀,但没有接受系统的学习,仅凭着天生的才华随性而作。当他的学识水平跟不上才华的发展时,他的才能就逐渐被埋没了。
范仲淹认为,天才需要学以涵养,学而不厌,才能保持和发展自己的才华。而方仲永未能得到及时的引导和培养,因此他的才能最终消逝殆尽,令人扼腕叹息。
4. 启示
《伤仲永》一文给我们的启示是:
天才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后天的努力和培养。
教育是帮助天才发挥潜能、避免泯然众人的关键。
对天才的教育要因材施教,注重知识的积累和理解,培养其综合素质。
切勿急功近利,让天才过早地陷入名利的漩涡,阻碍他们的健康成长。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