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在华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礼义一直是维系社会秩序和人伦道德的重要准则。然而,面对巨额利益或权势时,有些人却抛弃了礼义的束缚,贪婪地接受馈赠。本文将以春秋时期齐国晏婴的故事为例,探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危害。
二、晏婴却金
晏婴,齐国著名政治家,以刚直不阿、清廉自守著称。齐景公时期,齐国与鲁国发生冲突,鲁国派大夫季孙行父出使齐国求和。季孙行父携带厚礼,企图贿赂晏婴,换取他的支持。
然而,晏婴却断然拒绝了季孙行父的贿赂。他说道:“晏婴忝为齐国大臣,理应忠君爱国。今鲁国与齐国交战,晏婴岂能贪图私利,置国家利益于不顾?”晏婴的正直无私令季孙行父深感惭愧,最终鲁国与齐国达成和平协议。
三、万钟之利不可取
春秋时期的五大夫之一,公子纠、公子小白相继逃亡楚国、莒国。公子纠回国后,受到齐国权臣崔杼的拥戴,成为齐国国君。公子小白凭借管仲的辅佐,击败公子纠,夺取齐国政权。
管仲为了报答崔杼,授意宰相高国暗中赠送万钟黄金给崔杼。高国进见崔杼,说道:“公子小白夺位有功,崔卿劳苦功高,理应有所封赏。今赠万钟黄金,聊表寸心。”
崔杼欣然接受了这笔巨额贿赂。然而,万钟黄金却成为其贪婪的罪证。公子小白得知崔杼受贿,大怒,遂派人讨伐崔杼。崔杼兵败自杀,其家族也遭灭门之祸。
四、礼义崩坏的后果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带来的不仅是个人身败名裂,更会导致整个社会的礼义崩坏。
当礼义不再受到尊重和遵守时,贪婪和私欲就会滋生蔓延。官员接受贿赂,买官鬻爵,公权私用,民怨沸腾。权贵豪强仗势欺人,鱼肉百姓,社会秩序陷入混乱。
礼义的崩坏最终会动摇国家的根基。君主昏庸无能,奸臣当道,国家陷入衰败。历史上,多少王朝因礼义废弛而灭亡,成为后人警醒的教训。
五、结论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是一句发人深省的警示。在利益和诱惑面前,我们应坚守礼义廉耻,不为贪婪所惑。
晏婴却金的故事,告诉我们大丈夫当以国家利益为重,坚守道德底线。崔杼受贿的悲惨结局,则警示我们礼义崩坏带来的严重后果。
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时代,我们更应弘扬礼义精神,强化法治意识,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只有礼义昌明,法治健全,国家才能繁荣昌盛,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