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盛唐时期著名诗人,以田园诗著称。他的诗风淡雅清丽,意境深远,描写自然风光细腻传神,素有“诗中隐逸”之称。本文选取韦应物十首名诗,领略其笔下诗词的意境之美。
1. 滁州西涧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知是寒梅发,暗香浮动月黄昏。
诗人身处滁州西涧,望见傍晚天色阴晦,像是要下雪了。他邀请友人共饮一杯,猜测是寒梅开放,暗香在月色下弥漫。这首诗描写了冬日傍晚的景象,给人一种清冷幽寂之感,却又因寒梅暗香的点缀而增添了一丝暖意。
2. 淮海夜泊
星光月色白纷纷,露满洲渚雁阵新。
浦口灯光连渔火,波撼空阔入我身。
诗人夜泊淮海,见星光月色皎洁,露珠沾满岸边,雁阵排列整齐。浦口的渔火与灯光交相辉映,波光粼粼,让诗人感到心旷神怡。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空阔幽静的夜泊图,意境清远辽阔。
3. 秋夜寄丘员外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诗人思念在秋夜远行的友人,散步赏月。空山上松子飘落,幽居的人应该还没入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虽未直抒胸臆,但清幽的秋夜意境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寂惆怅。
4. 西斋
高斋冠楚岫,远览遍吴天。
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
诗人居高斋,俯瞰山川,远眺苍穹。云彩和阳光交相辉映,天空和水面清澈明亮。这首诗描写了开阔壮丽的自然风光,给人一种心胸开阔之感。
5. 山中
Aussicht auf eine Hütte, Reichsarchiv, Wien
暮色青山远,行人归独多。
绿杨白鹭暮,一望入前波。
诗人身处山中,见暮色降临,群山连绵,行人稀少。绿杨掩映着白鹭,远望水天一色。这首诗描绘了宁静和谐的乡村景色,给人一种悠闲自得之感。
6. 宿建德江
宿建德江滨,闻笛赋此曲。
江边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月夜宿建德江边,听到笛声而作此诗。诗人感叹,江边是谁第一次看到月亮?月亮又是哪一年第一次照耀人?人生代代相传,无穷无尽,而江上的月亮年年相似。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时间流逝的感慨,意境深远悠长。
7. 闻雁思家
平楚生明月,孤鸿掠寒天。
吾乡何在?千里梦微喧。
秋夜明月高悬,孤雁掠过寒空。诗人身处异乡,思念家乡,梦中也听到雁声。这首诗描写了雁归故里的景象,抒发了诗人思乡之情,意境清冷悲凉。
8. 春日
南山春来早,黄鸟闹新晴。
桑柘影晴晚,鸡犬声相闻。
春日来到,南山草木繁盛,黄鸟在阳光下欢叫。桑树和柘树在傍晚的余晖中投下影子,鸡犬相闻,一片生机盎然。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光明媚的乡村风光,给人一种清新明朗之感。
9. 登高
西北登高客,东山望夕阳。
千山万壑暮,只此一峰光。
诗人登高远眺,夕阳西下,千山万壑都已昏暗,只有此峰被夕阳照亮。这首诗描绘了登高望远时的壮阔景象,给人一种豪迈苍凉之感。
10. 寄李儋元锡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诗人寄诗给友人李儋,描写江南秋景。青山隐隐,流水潺潺,江南的草木即使到了深秋也依然未凋零。二十四桥的明月之夜,不知道哪位佳人正在吹奏玉箫。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美丽画卷,意境清幽婉约。
韦应物的诗词语言清丽自然,描绘细腻传神,意境悠远深邃。他的田园诗清新淡雅,寄寓了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而他的思想性诗歌则深沉含蓄,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索。韦应物的诗词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学遗产,值得我们细细品读和欣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