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背景介绍
石壕吏,又名《石壕吏》《石壕》等,是一首著名的古诗,出自唐朝著名诗人杜甫之手。这首诗作于杜甫晚年,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流落四川,目睹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苦难,由此写下了这首反映战争残酷的诗篇。
2. 诗歌原版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吓得妇人惊,
妇啼一何苦!听者皆不忍。
捉来何所在?淮阴厅事中。
官作何事?守边戍。
守边戍,始十日。死一万三千。
卒久不上阵,无盔无战衣。
身无完肤,手破足折。
不闻旌旗声,但闻燕雀鸣。
戍楼不可上,水深不可渡。
无人问死活,但闻哭声悲。
应我者寥寥,应声不应人。
3. 逐句翻译
1.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黄昏时我来到石壕村,碰到官吏在夜晚抓人。
2.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年迈的老翁翻墙逃走,老妇人跑出门观看。
3. 吏呼一何怒!吓得妇人惊,
官吏大声呼叫十分愤怒,吓得老妇人惊恐不已。
4. 妇啼一何苦!听者皆不忍。
老妇人哭泣得如此悲惨,听的人都不禁心生不忍。
5. 捉来何所在?淮阴厅事中。
被抓来的人被关押在淮阴厅事中。
6. 官作何事?守边戍。
官吏抓人是为了守卫边关。
7. 守边戍,始十日。死一万三千。
守卫边关才刚开始十天,就已经死伤了一万三千人。
8. 卒久不上阵,无盔无战衣。
士兵们长期不参加战斗,却没有盔甲和战衣。
9. 身无完肤,手破足折。
士兵们的身体没有一块完整的皮肤,手脚骨折。
10. 不闻旌旗声,但闻燕雀鸣。
听不到旌旗招展的声音,只听到燕雀的鸣叫。
11. 戍楼不可上,水深不可渡。
戍楼不能登上去,河水深得无法渡过。
12. 无人问死活,但闻哭声悲。
没有人过问士兵们的死活,只听到悲惨的哭声。
13. 应我者寥寥,应声不应人。
回应我的人少之又少,回应的不是人的声音。
4. 诗歌赏析
《石壕吏》是一首反映战争残酷性的著名诗篇。诗歌通过一个具体而生动的战争场景,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暴和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诗歌语言朴实无华,却极具感染力,让人读来不禁心酸落泪。
诗歌第一联点明时间地点以及事件,为后续的描写奠定基础。接下来的几句则通过老翁逃走、老妇惊恐、官吏愤怒、妇人悲泣的描写,营造出紧张而悲凉的氛围。
第五联至十一联则是对战争惨状的具体描述。这里,杜甫用大量笔墨描写了士兵们的悲惨遭遇,他们身无完肤,手脚骨折,无人过问死活。这些描述令人触目惊心,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无情。
最后三联,诗人发出阵阵悲凉的叹息。他质问那些应声却无人回应的人,表达了对战争罪魁祸首的控诉。诗歌的结尾耐人寻味,突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精神创伤和心灵伤害。
总之,《石壕吏》是一首具有强烈现实意义和感染力的诗篇。它通过对战争惨状的真实描写,控诉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和警示意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