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中国古诗词中,不乏描绘天地辽阔之作,如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等,都令人叹为观止。然而,在众多赞颂天地之作中,宋代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有一句“谁言天地宽”尤为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天地之宽
苏轼此句,可谓对天地之宽的独特诠释。古人常言“天地之大”,突出的是天地广袤无垠的物理空间。而苏轼的“天地宽”,则更多指向了天地内涵的博大精深。
天地之间,容纳万物,生生不息。山川河流,花鸟虫鱼,乃至人类自身,都不过是天地的一部分。天地孕育万物,滋养万物,为万物提供赖以生存的空间和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天地之宽远不止于物理空间,更在于其包容万物的胸怀和养育万物的德泽。
人心之狭
与天地之宽相对,苏轼的“谁言天地宽”更发人深省。天地如此广阔,但人却往往拘泥于自我,心胸狭隘。
“自以为是”,“固步自封”,是人心之狭的典型表现。囿于自己的认知和经验,我们往往只相信自己所看到、所听到的,却忽视了世界的复杂和多元。当我们的思想受到局限,便很难跳出固有观念,去理解和接纳与己不同的观点和价值观。
天人合一之道
苏轼“谁言天地宽”的感慨,不仅是对天地包容万物之德的赞颂,更是对人心狭隘之弊的一种警醒。天地之宽,提醒我们应该开阔胸襟,包容异己;人心之狭,则告诫我们不能固步自封,要不断学习,不断成长。
天地与人,本应合而为一。天地之宽,是人胸襟的归宿;人心之狭,是人成长的障碍。只有当人能真正领悟天地之宽,才能打破自我的局限,实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结语
苏轼“谁言天地宽”一语,穿越时空,至今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天地之宽,不只是物理空间上的辽阔,更是一种包容万物的胸怀和滋养万物的德泽。而人,只有懂得天地之宽,才能真正开阔自己的心胸,成就更广阔的人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