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文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二、译文
官吏呼喝多么严厉!女人哭号多么悲苦!
听女人痛哭说明情况,三个儿子都去邺城戍守边防。
一个儿子托人送来书信,两个儿子刚在战事中阵亡。
活着的人只能苟且偷生,死去的已经长眠地下!
屋子里再也没有其他亲人了,只剩下还在吃奶的小孙子。
小孙子的母亲还没走,出入连一条完整的裙子都没有。
老妇人虽然年老体弱,请求跟着官吏连夜回去。
赶着去服河阳的劳役,还可以给官吏做早饭。
三、赏析
1. 悲凉沉痛的基调
《石壕吏》全诗以吏催妇纳兵和妇诉苦情两个场景展开,展现了一场人间悲剧。吏的呼喝怒斥,妇的哭泣哀嚎,交织在一起,烘托出一种压抑悲凉的氛围。
诗人在开篇就使用叠句“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以强烈的情感对比突出事件的冲突性。官吏的严厉催促与妇人的悲苦哭诉形成鲜明的反差,表现出社会底层民众的苦难和无助。
2. 深刻的现实关怀
《石壕吏》反映了唐代中后期兵役制度的沉重负担。诗中妇人一家五丁,三子从军,二子战死,仅存一孙,仅剩的劳动力是年迈体衰的老妇。
诗人通过妇人的诉说,揭露了战争给普通百姓带来的巨大伤害。战争不仅夺走了青壮年劳动力,也给家庭带来了难以承受的痛苦。
3. 复杂的人性刻画
虽然石壕吏是催促妇人服役,但从诗中可以看出,他内心也并非铁石心肠,而是身不由己,不得不执行残酷的征兵制度。
当妇人提出“请从吏夜归”的要求时,石壕吏并没有拒绝,而是“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这句话既表现了妇人的无奈,也流露出石壕吏的同情。
4. 诗歌语言的凝练
《石壕吏》全诗仅28个字,却包含了丰富的内涵。诗人使用简洁而有力的语言,将妇人的悲惨遭遇和诗人的忧民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例如,“出入无完裙”一句,通过一个细节刻画出妇人的贫困和悲惨。“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一句,则反映了妇人即使要去服劳役,也要为石壕吏做早饭,表达了妇人的忍耐和坚韧。
5. 历史意义
《石壕吏》不仅是一首忧民诗,也是唐诗中反映战争给百姓带来苦难的代表作之一。它深刻揭示了封建战争的残酷性和对社会造成的巨大破坏,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这首诗历代受到读者的广泛赞誉,被认为是唐诗中忧民情怀的典范之作。它以简洁而有力的语言,真实反映了盛唐时期的社会现实,至今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思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