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节气由来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公历4月4日或5日。《历书》有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此时,万物复苏,欣欣向荣,故称清明。
2. 古人习俗
清明节自古以来便是祭祀先人的重要节日。人们会在这一天前往墓地祭扫,缅怀故人,寄托哀思。此外,踏青、植树、放风筝等活动也是清明节的传统习俗。
3. 清明古诗
历代文人墨客借清明之景,寄托自身情怀,留下诸多感人肺腑的清明古诗。
(1)杜牧《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2)韩愈《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3)白居易《寒食》
蚕眠到老,雷轰不解。
乌啼到黑,酒醒不眠。
家在西秦,春来最恨。
有花无伴,有酒无朋。
(4)刘禹锡《清明》
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昨日邻家女,
今朝成别家。
(5)王维《寒食城东即事》
雨中草色绿堪染,
水上桃花红欲燃。
渡头余落两三片,
载不动许多愁。
4. 清明情感
清明古诗中,饱含着对故人的怀念、对人生无常的感伤,以及对春光易逝的惋惜。这些诗词不仅寄托了古人的哀思,也引发了后人的共鸣。
(1)怀念故人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的这首《清明》,生动地描绘出清明时节祭扫先人时的凄凉与哀伤。借问酒家,实为借酒浇愁,寄托思念之情。
(2)人生无常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韩愈的《寒食》一诗,通过宫廷的奢侈与民间百姓的苦难形成对比,揭示了人生的无常与世态的炎凉。
(3)春光易逝
“昨日邻家女,今朝成别家。”刘禹锡的《清明》一诗,感叹青春易逝、光阴荏苒。花开花落,人事变迁,令人不禁生出对时光的嗟叹。
5. 结语
清明节,不仅是一个祭祀先人的节日,更是一个让我们缅怀过去、思考人生的契机。通过清明古诗,我们可以感悟古人的情感,从而更加珍惜当下,把握时光。
清明寄情,诗词祭奠。愿逝者安息,生者安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