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又名《丙辰中秋》,是宋代著名词人苏轼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中秋之夜对故乡的思念和感慨。
1. 词牌简介
水调歌头,双调四十八字,上阕十字三句,下阕十字四句,一个叠句“明月几时有”。该词牌源于教坊曲《水调》,是宋代最流行的词牌之一。
2. 背景与创作
这首词创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苏轼时任密州太守。中秋之夜,作者面对皎洁的月光,忆起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乡亲友,心生感触,写下了这首词。
3. 词文赏析
(1)上阕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本阕开头便以“明月几时有”这一千古名句发问,引出作者对时间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思念。作者想象自己在月下乘风归去,但又担心天宫太冷,最后只能在人间起舞弄影。这里既有对故乡的眷恋,也有对天上仙境的向往。
(2)下阕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本阕转入现实,作者描写了中秋之夜的场景。面对圆月,作者不禁心生疑问:为何月圆之夜总是与离别相关?然后作者感叹,人生聚散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是自然规律,无法改变。结尾,作者表达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
4. 艺术特色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具有以下艺术特色:
(1)感情真挚: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感情真挚,感人肺腑。
(2)语言凝练:作者用简洁凝练的语言,勾勒出了中秋之夜的意境,营造出一种悠远深邃的氛围。
(3)意境深远:这首词既有对现实的描写,也有对理想的追求,意境深远,耐人回味。
5. 影响与评价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是苏轼词作中的代表作,也是中秋节流传最广的诗词之一。这首词被历代文人墨客传诵,并被评为词中之圣。其艺术成就和情感内涵至今仍为人们所赞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