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新序·杂事五》载有师旷劝学的一则故事,内涵深刻,耐人寻味。本文拟对该文进行翻译和注释,从中领悟其教诲启迪,以期对今人有所助益。
原文
1. 申公巫臣问于师旷曰:“吾尝从师而学古之六律,六年而成,子何独能一夜而成?”
2. 师旷对曰:“吾非学六律也,但学一律而已。”
3. 巫臣曰:“六律异矣,子独学一律何以能调?”
4. 师旷曰:“六律虽异,皆生于黄钟之宫。宫者,音之本也,调之要也。吾学宫声而成,故虽异律,皆能调之。”
5. 巫臣曰:“子之能调众律,非独学一律也。”
6. 师旷曰:“昔者黄帝令伶伦取竹于昆仑之阴,审其节而为律。伶伦以为七,黄帝去其一,以为六律。此六律者,皆出于黄钟,故吾学宫声而成,而能调众律。”
7. 巫臣曰:“古之乐人,皆先习清角,何以独学黄钟?”
8. 师旷曰:“清角者,乐之高也,非乐之本也。黄钟者,乐之根也,非乐之末也。是故吾求其本,而不求其末。”
9. 巫臣曰:“善哉!子之言也。吾六年而成,子一夜而成,非子之巧,吾之拙乎?”
译文
1. 申公巫臣问师旷说:“我曾经跟随老师学习古代的六律,花了六年的时间才学成,你为何独能一夜之间就学成了呢?”
2. 师旷回答说:“我并不是学习了六律,而是只学习了一律而已。”
3. 巫臣说:“六律音调不同,你只学习了一律,怎么能调和得了呢?”
4. 师旷说:“六律虽然音调不同,但是都起源于黄钟之宫。宫声是音律的根本,是调和的关键。我学习了宫声就学成了,所以虽然音律不同,我都能调和。”
5. 巫臣说:“你能够调和众律,并不是只学习了一律。”
6. 师旷说:“从前,黄帝命令伶伦在昆仑山阴采集竹子,根据竹子的节眼制定音律。伶伦将竹子定为七个音阶,黄帝去掉其中一个音阶,作为六律。这六律都源自于黄钟,所以我学习了宫声就学成了,就能调和众律。”
7. 巫臣说:“古代的乐师,都是先练习清角音,你为何独学黄钟音?”
8. 师旷说:“清角音是乐曲的高音,并不是乐曲的根本。黄钟音是乐曲的根基,并不是乐曲的末端。所以,我求的是乐曲的根本,而不求其末端。”
9. 巫臣说:“好极了!你的话很有道理。我花六年时间才学成,你一夜之间就学成了,不是你的聪明,而是我的愚笨啊!”
注释
1. 巫臣: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精通音律。
2. 六律:《吕氏春秋·十二纪》记载:“黄帝命伶伦制乐器,裁竹为管,定六律曰: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
3. 宫声:黄钟之音,为六律之首。
4. 黄钟:古代音律十二律中的第一个音,为六律之首。
5. 昆仑:传说中的昆仑山,被认为是神仙所居之地。
6. 清角:古代乐器清角所发出的声音,为六律中的第三个音。
结语
师旷劝学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习贵在抓根本,执着追求。不能贪多求快,盲目追求表面,而应当沉下心来,深入钻研事物的本质和基础。掌握了根本,才能触类旁通,融会贯通。就像师旷学习音律,只专攻宫声,就能通晓调和众律的秘诀。
同时,师旷的谦虚态度也值得我们学习。他虽然学艺精湛,却并不自傲,而是虚怀若谷,承认自己的不足。真正的学者,应当时刻保持进取之心,不断追求进步,方能成为学识渊博,德才兼备的大器之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