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者简介
屈大均(1630-1696),字介子,号甥山、山木道人,清初广东番禺人。明末诸生,工诗文,有《广东新语》《四朝成仁录》等箸作传世。
二、作品背景
《壬戌清明作》是屈大均于顺治十五年(1658年)清明节所作。当时,明朝覆亡已近二十年,屈大均仍旧怀念故国,对时局不满。
三、诗词原文
```
壬戌清明作
楚水凄凉吊汨罗,
桃花浪暖白蘋多。
平生欲化扁舟客,
此去波心奈若何?
```
四、文意赏析
1. 悲愤之情
首句“楚水凄凉吊汨罗”直指屈原投江之处,抒发了诗人对屈原的景仰和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2. 亡国之痛
“桃花浪暖白蘋多”描写了清明时节江面上的景色,看似平静,却掩藏着诗人内心的悲愤。桃花盛开,浪花翻滚,白蘋摇曳,反衬出诗人心中的亡国之痛。
3. 身世之感
“平生欲化扁舟客”表达了诗人想要归隐山林,远离世俗的愿望。然而,时局动荡,国家破碎,诗人难以实现自己的愿望。
4. 绝望之叹
“此去波心奈若何?”看似问句,实则是诗人对时局的绝望之叹。面对破碎的江山,诗人无力回天,只能任由自己随波逐流。
五、艺术特色
1. 借景抒情
屈大均借助清明节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对故国灭亡的悲愤之情。通过描写江水、桃花、白蘋,诗人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寂和绝望。
2. 含蓄蕴藉
《壬戌清明作》虽然只有四行,却蕴含着丰富的感情。诗人没有直接诉说自己的亡国之痛,而是通过借景抒情的方式,含蓄地表达了内心的悲愤。
3. 音韵和谐
整首诗平仄和谐,节奏明快。首句“楚水凄凉吊汨罗”以七个仄声字结尾,营造出悲凉的氛围;第二句“桃花浪暖白蘋多”以三个平声字结尾,相对舒缓;第三句“平生欲化扁舟客”又以仄声字结尾,加强了语气;第四句“此去波心奈若何?”以问句的形式收尾,令人回味无穷。
六、影响与评价
《壬戌清明作》是屈大均的名作之一,它深刻地反映了明末清初知识分子的亡国之痛和身世之感。这首诗被后世传唱,成为清初诗坛屈原情结的代表作。
有人评价《壬戌清明作》“沉郁顿挫,凄凉激越,有沉痛之旨,有曲折之致”。它既是屈大均个人心境的写照,也反映了时代精神,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发表评论